第二部分 酿酒葡萄
1 葡萄品种
1.1 名种葡萄
白葡萄品种:霞多丽、琼瑶浆、白雷司令、长相思、白麝香、灰雷司令、白品乐、米勒、白诗南、赛美蓉、西万尼、贵人香。
红葡萄品种:赤霞珠、美乐(梅鹿辄)、黑品乐、西拉、品丽珠、佳美、味而多、宝石、神索、歌海娜、弥生、桑娇维塞、蛇龙珠。
1.2 其他葡萄品种
龙眼、汉堡麝香(“玫瑰香”)、白羽、佳利酿、白玉霓、烟73、烟74、玫瑰蜜、红麝香(“红玫瑰”)、晚红蜜、巴柯等。
建议:
a)根据生态条件及品种特性,各地在进行酿酒试验的基础上,在同样条件下应选植著名品种。
b)根据国际葡萄酒发展实践,酿酒葡萄品种应优先选择欧亚品种为宜。
2 葡萄栽培
葡萄的栽培应在无污染的环境中进行。
2.1 施肥
根据土壤肥力的分析来确定需要的施肥量,并以有机肥为主,化肥为辅。
2.2 病虫害防治
葡萄病虫害的防治应贯彻综合防治为主的原则。采收前1个月不能灌水。采收前1个月不得使用杀虫剂。采摘前10天内不得使用杀菌剂。葡萄农药的使用应符合《农药安全使用标准》(GB4285)的规定。
2.3 葡萄栽培中禁止使用催熟剂和着色剂
3 葡萄产量
酿制优质葡萄酒的葡萄每公顷产量不超过15000kg,酿制一般葡萄酒的葡萄每公顷产量不超过22500kg。
4 葡萄含糖量
酿制一般葡萄酒的葡萄含糖量不低于150g/L(可滴定糖)、酿制优质葡萄酒的葡萄含糖量不低于170g/L。
第三部分 葡萄酒酿造
1 分选
定义:挑选葡萄穗,去除生青葡萄及受损或腐烂的葡萄。根据葡萄品种及成熟程度分类。
目的:挑选出质量好的果实。
2 破碎
定义:使果皮破裂,葡萄浆汁逸出。
目的:
a)使果粒表面上的天然酵母与葡萄果汁接触,有利于酵母的繁殖。
b)在传统浸提法酿酒的情况下,使皮渣中的可溶物在葡萄汁中很好的扩散。
规定:
a)破碎应在采摘后最短时间内进行。
b)要注意防止破碎果籽及果梗。
在酿造白葡萄酒时,防止葡萄汁与葡萄的固体部分接触时间过长(浸提果皮的情况除外)。
3 除梗
定义:将葡萄果粒与果梗分开,去除果梗。
目的:减少酒的损失;减少单宁含量及收敛性;减少果梗味。
4 压榨
定义:压榨葡萄或葡萄皮渣,以分离出液体部分。
目的:
a)将葡萄浆汁分离出来,以便制成葡萄汁,或在没有葡萄固体物质的情况下酿酒(即酿造白葡萄酒)。
b)带皮发酵后从皮渣里分离压榨酒。
规定:
a)如果是鲜葡萄,应在采摘之后的最短时间内压榨,如果是破碎的葡萄,应在破碎后的最短时间内进行压榨。
b)压榨应缓慢持续地进行,不应压破或压碎葡萄固体部分。
5 葡萄汁
5.1 自流汁
定义:破碎后自然流出的汁液。
目的:获得含有少量果梗、果皮及果籽的葡萄汁。
5.2 葡萄汁二氧化硫处理
定义:在已破碎的葡萄或葡萄汁中加入气态二氧化硫、亚硫酸溶液或偏重亚硫酸钾。
目的:a)防止有害微生物繁殖。
b)抗氧化。
c)有利酵母的选择。
d)有助于产品的澄清。
e)加强溶解与浸渍作用。
f)调节与控制发酵。
g)制取半发酵的葡萄汁。
规定:a)应在破碎过程中或破碎结束时加入。
b)将二氧化硫均匀的分布在破碎的葡萄及葡萄汁中。
c)所使用的二氧化硫应参照国际葡萄和葡萄酒组织制订的《国际葡萄酿酒药典》的规定。
5.3 葡萄汁澄清
定义:发酵前将悬浮的固体物质从葡萄汁中分离出去。
目的:a)去除尘土微粒。
b)去除有机微粒以减少酚类氧化酶的活性。
c)减少有害微生物。
d)减少果胶含量,降低浑浊度。
规定:a)澄清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:
.静止澄清法:低温静置澄清法
果胶酶法
皂土(膨润土)法
.机械澄清法:离心澄清法
b)在气温高的地区,葡萄汁应事先进行降温和/或亚硫酸化。
5.3.1 低温法
定义:将葡萄汁温度降低到10℃以下,通常在5℃左右保持一定时间进行澄清。
目的:有利于葡萄汁中悬浮物质的沉降。
规定:通常与二氧化硫、皂土(膨润土)处理结合进行。
5.3.2 果胶酶法
定义:将果胶酶加入破碎的葡萄或葡萄汁中。
目的:a)有利于葡萄汁的澄清与过滤。
b)便于提取色素或芳香物质。
c)提高压榨效果。
规定:所使用的果胶酶应参照《国际葡萄酿酒药典》的规定。
5.3.3 皂土(膨润土)法
定义:将皂土(膨润土)加入葡萄汁中。
目的:有利于葡萄汁的澄清。
规定:所使用的皂土(膨润土)应参照《国际葡萄酿酒药典》的规定。
5.4 提高葡萄汁含糖量
采用下列一种或几种方法可达到目的。
5.4.1 提高收获葡萄果实含糖量
a)延迟采收。
b)果实采收后自然风干。
5.4.2 添加浓缩葡萄汁
目的:提高葡萄汁的含糖量。
规定:浓缩汁可采用下列方法制取:
a)采用许可的方法进行部分脱水。这一操作过程不应造成焦化现象。
b)冷冻并通过结冰脱水或其他方法除去冰渣。
c)反渗透。
5.4.3 添加白砂糖
定义:在葡萄汁发酵期间添加白砂糖。
目的:提高葡萄汁糖度。
规定:白砂糖加量不得超过产生2%(v/v)酒精的量。
6 葡萄汁或葡萄酒酸度调整
6.1 葡萄汁或葡萄酒降酸
采用以下方法达到降酸目的:
a)物理法降酸。
b)化学法降酸。
c)通过与低酸葡萄汁混合。
d)进行苹果酸乳酸发酵。
6.1.1 物理法降酸
定义:通过物理方法来降低滴定酸(升高pH值)。目的:制取口味协调的葡萄酒。
规定:a)经处理的葡萄汁或葡萄酒中的酒石酸氢钾和酒石酸钙要尽可能稳定。
b)物理法降酸可按下述方式实现:
葡萄汁或葡萄酒在低温下贮存时自然进行降酸。
将葡萄汁或葡萄酒在人工低温下进行处理达到降酸(见冷冻处理)。
6.1.2 化学法降酸
定义:通过加入中性的酒石酸钾、碳酸钾或碳酸钙,降低滴定酸(升高pH值)。
目的:制取口味协调的葡萄酒。
规定:a)由降酸葡萄汁或葡萄酒所得到的葡萄酒中酒石酸含量应大于或等于1g/L。
b)形成复盐(苹果酸和酒石酸的中性钙盐)的方法可应用于含有很浓的苹果酸的葡萄酒中(仅用酒石酸钾沉淀法来降低酒石酸是不会得到足够降酸效果的)。
c)化学降酸处理时不得采用加调味品等方法。
d)对于同一种葡萄汁或葡萄酒化学增酸与化学降酸不得同时进行。
e)使用降酸物质应参照《国际葡萄酿酒药典》的规定。
6.2 葡萄汁或葡萄酒增酸
采用以下方法达到增酸目的:
a)与高酸的葡萄汁或葡萄酒混合。
b)通过化学法增酸。
6.2.1 化学法增酸
定义:通过加入有机酸来提高滴定酸(降低pH值)。
目的:a)制取口味协调的葡萄酒。
b)有利于提高葡萄酒的稳定性。
规定:a)根据葡萄汁或葡萄酒中酸的组成;增酸只能加入酒石酸或柠檬酸。增酸后葡萄酒中柠檬酸含量不得超过1g/L(加香葡萄酒除外)。
b)禁止加入无机酸。
c)对于同一种葡萄汁或葡萄酒不得同时进行化学增酸与化学降酸。
d)葡萄汁或葡萄酒在增酸过程中不得采用调味品等方法。
e)使用酒石酸或柠檬酸应参照《国际葡萄酿酒药典》的规定。
6.2.2 与高酸葡萄汁或葡萄酒混合
规定:用于增酸的葡萄汁或葡萄酒必须是同类型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