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,酒类消费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普遍,同时,非理性饮酒的问题也开始突出,使酒精饮料在部分消费者心目中成了“不健康饮品”的同义词。这种观念的形成和传播不利于酒行业的发展。
安海斯—布希国际公司政府事务副总裁柯马汀对《华夏酒报》记者表示,酒类生产企业有必要积极传播健康饮酒意识,从而改变产品的负面形象。
非理性饮酒阻碍酒业发展
据2006年青少年健康期刊、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以及中国交通安全管理部门的数据显示,中国51%的在校学生曾经饮用过酒类饮料,其中有近30%的人是在13岁前饮用过酒类饮料。
2008年3月,对青少年饮酒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:10—18岁的男孩中有20%的人饮用过酒类饮料,18岁以下的女孩中有14%的人饮用过酒类饮料;中国每3起酒后驾车交通事故就有1人死亡(近33%的死亡率),是非酒后驾车交通事故死亡率(约15%)的两倍。
这些数据给酒精饮料打上了“不健康”的标签。作为酒类生产企业,有必要对这种现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,是酒类产品本身不健康,还是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非法和过量的?适量饮酒是有益健康的,绝大部分消费者都能理性地饮酒。
实际上,仅有少数消费者过度酗酒,表现为未成年人饮酒和酒后驾车,这两大问题也成为妨碍酒行业打造健康形象的绊脚石。
酒企应倡导理性饮酒
那么,该如何行之有效地控制这极少量的非理性行为?柯马汀指出,非理性饮酒的确是一个复杂的问题,单靠生产企业的力量来扭转是非常困难的,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。
社会中的其他人也有劝阻和引导的义务,这些人中最重要的就是(文章来源:华夏酒报·中国酒业新闻网)家长,父母应做好理性饮酒的榜样,并教育子女健康饮酒;其次,专业医疗和保健机构应注意评估患者的状况,并对患者家人提出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议;最后,政府应该制定出规范这些不良行为的法律,并努力执行。
作为酒类生产企业,应该发挥传播信息、营造氛围的基础作用。柯马汀表示,首先,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说,这是生产企业应该做的事,对于生产企业来说,传播健康、理性饮酒的意识,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必须要做的事情。因为社会认可的人类道德准则,都强调非理性饮酒,没有哪个父母希望看到自己未成年的孩子饮酒,更不愿看到自己的家人被醉酒司机所伤害;其次,提倡理性饮酒还可以转化为好的商机,企业可以将质量宣传与倡导理性饮酒二者结合,简单、快乐、安全和健康的消费环境,会给生产企业带来更多的客户,企业能够得到持续发展,消费者对那些在意消费者、负责的公司忠诚度更高;第三,行业应该通过自身行为来引导舆论和社会评价,使之成为行业、企业的发展助力。
柯马汀表示,有许多酒类产业的批评者,希望通过限制酒类生产企业的能力来削弱其拓展业务的能力,希望增加酒类税赋,限制企业拓展市场,缩短酒类企业向消费者售货的时间,显而易见,高税赋、缩减广告、限制市场以及减少销售时间对酒类产业都会不利。所以,酒类生产企业必须采取主动的姿态,通过积极、持续地向社会传递健康饮酒,理性饮酒的意识,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,尽最大努力消除负面评价的来源,并从中寻找商机。
对于具体措施,柯马汀认为,一方面要在销售点、促销材料以及广告中突出理性饮酒的信息;另一方面要在各种媒体上进行持续的理性消费宣传。实际上就是提供和发布信息,提醒人们适度地消费酒类产品,杜绝未成年人饮酒,假如有人饮酒过量,要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安全、健康的行为。